close

071105期

部落體驗的推廣理念

 
   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自開始推展部落產業行銷推廣以來,重心一直放在農產行銷的推動上,而豐丘部落的果樹產銷第六班則是我們合作的重點組織,從建立自主品牌到無毒安全的健康概念,一步步擴大合作的理念及實踐方向。然而我們在發展農產銷售理念之餘,同時也在計畫發展部落四季的體驗行程,因為農特產有季節性的限制,而部落體驗行程不僅有四季的風情,可以超脫季節上的侷限,另外我們從人與土地的概念上,其實無論是農特產或是體驗行程都有著相同的本質,就是我們皆從「人與土地的連結」出發,作為我們發展部落產業的學習核心。
  
    為什麼要發展這樣的學習核心呢?因為單純的發展交易行為,並非我們發展產業工作的目的,我們是希望在產業振興的過程中,提倡與原鄉故土一同成長,並希望消費者能藉由這些部落農戶、家戶與土地連結的故事,認同我們的行銷理念,支持我們在這方面的實踐,因此推動部落的文化或生產體驗活動,不僅讓消費者與土地產生連結,同時也將農特產與接待家庭整合起來,一同實踐「人與土地的連結」,讓消費者對產品背後的人、事、物產生感動,才是經營產業的永續之道。
賞楓行程的規劃
 
    就在這樣的概念下,我們在今年的七月至九月期間,辦理了四個梯次的葡萄體驗行程,雖然是初次辦理,但我們的用心受到了營隊夥伴的肯定,在回收的問卷中,滿意度得到超過九成的肯定,於是在逐漸進入深秋的十月,主責部落體驗行程規劃執行的淑娟,便與產業組的同事們討論提出十一月奧萬大賞楓、十二月信義鄉賞梅的構想,藉著又是冬季葡萄體驗的季節,然後就到了賞櫻的季節,剛好可將秋季、冬季的行程接續起來,加上新同事文全又是泰雅萬大群的在地人,對當地的狀況十分熟稔,就這樣我們的體驗行程的主力跨出了信義鄉,進入到泛泰雅系統的原居地──仁愛鄉。
 
    決定推動這個賞楓體驗行程後,我們先構想有哪些地點可以安排進來。由於曲冰部落所在的萬豐村村長廖金池先生,默默地在部落推動有機蔬菜的栽植工作,而且已經建立自己的產銷通路,並培植部落青年的觀光導覽產業,加上與原促會的關係相當友好,學習慾望十分強烈且配合度高,我們之前也辦過中山大學的學習參訪活動,廖村長的解說及用心頗受好評,因此「有機生活」成了我們賞楓之餘的體驗重心,加上文全對萬大水庫沿線又有相當的認識,因此我們決定串起水庫、電廠、有機生活、賞楓等內容,作為兩天一夜體驗活動的基本主軸。
 
    確定了行程的基本軸線後,淑娟及文全規劃了較具體的粗步流程,從埔里經眉溪上到人止關及霧社,可以談族群互動及霧社事件,過了霧社之後則欣賞水庫沿線景色,包括水庫壩體及蔣公行館,並且參觀萬大電廠內部後,進到親愛村解說泛泰雅族群的傳統建築形式並用餐,接著經過松林部落後欣賞沿線景觀,包括曲冰峽谷及曲冰遺址,然後到萬豐村參觀不同地點的有機農場、生態池、舊部落、姊妹原等,晚上則是吃有機蔬菜及烤肉談天,運氣好的話還可看到秋天的螢火蟲,隔天則到奧萬大園區賞楓,接著就是賦歸的回程。

071105期

實際場勘的第一站:霧社水庫(1)


    從埔里上到霧社的轉折點,我們進入了仁愛鄉親愛、萬豐的縣道,波光粼粼碧綠水庫就在我們的左手邊,今天天氣不錯,果然是青山藍天綠水,也因為積蓄的儲水異常碧綠,因此又被稱為「碧湖」,途中我提及十一年前參加救國團「霧社萬大櫻之戀」的過往,剛好經過一間破落的日式房子時,文全說這是舊檢查哨,以前在這邊管制入山,必須辦理乙種入山證,現在已經廢哨遷離了,而這邊正是我以前參加救國團健走活動時的步道口,文全說現在只剩獵人會走這條路了,我們拍了幾張相片,不過破舊的建築怎麼看都像是個日式鬼屋。

    過了舊檢查哨,我們進到了水庫的壩體區域,這邊的景色十分清幽漂亮,兩旁林木在理當落英繽紛秋季中,大多仍然綠意盎然生機勃勃,絲毫感受不到即將秋瑟的落葉楓紅,而一旁的桃花、櫻花也都含苞待放或是燦爛的盛開,一年的四季在十一月就可以看到三個季節並存,這還真是地球暖化溫室效應的活教材。過了這段林草扶疏的岸邊小徑,我們到了警衛所在的入口處,文全與工作人員寒喧並完成登記後,先帶我們到這個壩體的第二出水口參觀。

    由於霧社水庫的壩體寬度有限,當注入的溪水流量達放水洩洪標準時,主要的出水口便會開啟水閘洩洪,但若注入的水勢過大流量過多,為避免危及壩體的安全,便會開啟第二出水口來協助排洪,因此第一出水口其實是順著既有的河道排水,而第二出水口則是人工開鑿的排水孔道。當走進這座出水口閘門時,我們立即感受到閘門的巨大如同凱旋門般矗立,走近看到的是閘門前的湖水似乎就在眼前,而閘門則是如二三十公尺的巨人般,將一片碧綠汪洋擋在群山之間,巨大的鏈條大概四至五個環節就有一個成人高。

    文全說這座人造的出水口管線,就埋在縣道前往電廠及社區的小路上,當閘門升起湖水傾洩時的巨力萬均,整個路面都感受得到隆隆的水聲震動,因此這段不到三公尺寬的小路十分容易坍塌,因為山壁的土石承受不了這樣的震動,因此土石容易鬆動而有類似液化的現象。光是這座水閘門就讓我們覺得鬼斧神工,雖說人定勝天的觀念已經受到現代社會所評擊,但這樣的氣勢確實容易讓人油然升起一股佩服之情,但從土石坍塌的說明中,也更深刻認識到現代工程力量的巨大,背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代價,就如同路旁在秋天綻放的櫻花般令人錯亂,人跟土地的關係為何?人與土地又當如何連結呢?(未完待續)
  071105期
◎原刊載於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071105期原動力電子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88427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