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060403期 060403期 
       在東埔舉辦的部落論壇中,同時進行國外的原住民紀錄片欣賞,此次播放的是加拿大影片──「我的村莊,努那維克」,由拍攝者介紹自己村莊的變遷。在國家及現代化生活的介入下,當地的原住民伊紐特人,如何在傳統與現代間作抉擇,呈現出對新事物的適應、舊傳統的存續及創造等。

        「努那維克」是一處新興的聚落,位於北緯60度的雪國中,就像許多台灣高山的原住民部落遷村一樣,是加拿大伊紐特原住民遷離老部落後的集中地,加拿大政府在遷入伊紐特人的同時,也興建了一批國民住宅供他們進駐,讓原本散居的原住民得以聚集在一起。政府替新的聚落提供了木造的新房子,裡面擁有各式現代化的設備,醫院商店則在村落附近,只要有錢就能滿足生活所需,然而在看似接受南方白人為主的生活方式下,他們仍保留許多昔日的釣魚、狩獵傳統,原因是來自南方所供給的食物昂貴,因此有三分之二的食物來自大自然的供予,不過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懷念艱苦的年代。

        一對老人家便表明他們樂於接受政府提供的新房子,因為住在傳統圓頂小屋的日子太艱苦,幾乎每天都得蓋圓頂小屋,同時還得捕獵狐狸以獸皮換取金錢及抵債,在這樣的辛勤工作下,現在已可跟白人一樣住木造房屋了。拍攝者敘述祖先的生活方式,每天都是種成就,兢兢業業的謀生、狩獵與蓋圓頂小屋,但今日也沒人想回到圓頂小屋、飢荒與傳染病的年代,年輕人從小就在商品的著迷中長大,沒人能想像當這一切失去時要如何生活下去。很快的,伊紐特人就接受了白人某些生活方式,不過這些選擇是掌握在伊紐特人手中的,雖然家中已是現代化的設備,但生魚跟生肉仍是大家的主食,大家仍然喜歡像以前的人一樣,圍繞並席地而坐來進食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大家因為政府的集中,而住進了同一個聚落,但是深刻連結每一位族人的,卻是社區廣播電台這項新科技的功勞,由當地自治委員會經營的電台,除了提供了一個在地就業的機會,也成為大家的訊息交換中心,連結村落的每個家庭及每個人,誰獵到馴鹿、誰家女人懷孕、誰該回家吃飯等,隨時都有族人透過電話、無線電,將消息透過電台傳遞出去,幾乎每戶人家的一舉一動,都在收音機中公佈出來,讓共同體的意識更加凝聚。

        七月雪融後,大家都會準備去打獵,留下的人會成為笑柄,被稱做「在村裡枯萎的人」,此時的狩獵要備齊彈藥、糧食、衣物等現代工具,備有動力的汽艇已經取代了人力的獨木舟,但這樣的改變沒人在意,能夠離開村子去野外進行狩獵,讓村民在海天一線的航行上感覺更加自在,大家都在期待跟想像這場獵鳥為主的旅程。以前的狩獵是各自紮營獨立進行,現在則是架上天線及無線電,維持家族間與廣播電台的聯繫,營地因此可跟世界連結起來,這是受到肯定且幫助很大的現代科技產物,讓營地不只是靠運氣來獲得支援,但傳統的智慧在野營時仍然有用,幫助他們取得新鮮乾淨的飲用水。

        獵野鵝有用獵槍也有徒步抓鵝,徒步抓鵝需要敏捷跟耐力所以是年輕人的工作,這也是一種榮耀,以「比帶槍的人還厲害」作為讚美。獵鵝時沒有帶什麼食物,剛捕獵的新鮮鵝腿、鵝胗成為美味佳餚,獵人直接就切片生食果腹。每年七月的野鵝換羽時期,是捕獵的佳機,捕獵的殺戮景象雖然會嚇到南方人,但這並非是為了娛樂好玩,這是伊紐特的生存方式,讓他們經濟且健康的填飽肚子,並能帶獵物回家,電台會宣布滿載而歸的消息,伊紐特人重視分享的概念,因為這是常識也是生存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 不同村莊兩年輪一次的音樂節很受歡迎,手風琴、小提琴等樂器成了慶典的一部分,近30年則以身為蘇格蘭舞者為傲,由母女代代相傳下來。留在當地的人口有百分之六十未滿二十歲,搖滾樂成了年輕人的重心,而父母級的壯年則喜歡鄉村音樂,雖然這些音樂舞蹈都是外來的事物,但伊紐特人也藉此創造出新的傳統,把當年流行的新潮事物保留下來。不是打獵的季節時,年輕人空閒時間都在運動場上競技,曲棍球、棒球、籃球佔有一席之地,,跟南方主流社會的年輕人有相同的偶像、看相同的節目,從個人音樂、舞蹈到團體性的球類運動,表現出部落與外界的一體化,這種雙重的文化根基,其實也豐富了日常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 50年前開始有人收集伊紐特的石雕工藝品,滑石雕刻在伊紐特已有5000年的歷史了,對祖先而言,雕刻石頭製作工具是攸關生死的大事,因為那是石器時代的必需品,但現在這項傳統已在消失,雕刻主題更講究其異文化的表現,內容以傳統日常生活等民俗學的範疇,而非現代的日常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 在父母準備野營工作的同時,小孩通常會結伴探險古老的營地,同時也熟悉這些祖先們的故土,當狩獵季節結束,準備打包回去村子時,心情總是沉重。教會是村子裡的重心,也是教育推廣的重鎮,獎勵著認真讀書的學生,因為學習現代的知識受到表揚。

        為了打破冬天的單調,祖先們發明的遊戲也傳承下來,如冰雕堆高比賽等,大家也很熱衷於慶祝節慶,因為這些都讓人更親近,而溫暖人的身體與心靈,除此之外,很多新遊戲也不斷出現,例如小寶寶爬行比賽、自製各國或各行業的服裝比賽、雪地矇眼跑向標的物的比賽等,任何事都能作為玩樂的藉口,甚至連零下三十度的雪地燒開水比賽、人體雪車比賽、幾公尺厚的冰上垂釣比賽等。影片的最末,是大家齊聚體育館中準備跨年,這是非常歡喜的日子,大家在歌舞歡唱中倒數計時,並且在跨年的一刻擁抱,除了感謝上天,也因為一年不見的親人回來團聚。

        影片中的伊紐特人,其實在整個現代化過程中,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主動性,對於外來的事物及價值觀,並非投降式的全盤接受,即便經濟上已朝金錢交易的方向靠攏,但他們仍保留相當程度的自給自足,除了可以對抗物價的壓力外,也因為生食的傳統,讓他們的傳統智慧仍有發揮空間,在野外的狩獵活動中延續下來,因此分享的傳統價值依舊強烈,而某些傳統的保留,則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意義,石雕工藝就是明顯的例子,無論是延續或是改變,這都是跟主流社會互動下,相當務實的選擇,也是他們跟主流社會價值的區別。

        片中被大家所接受的新事物,似乎都在連結個體的集體活動中出現,從廣播電台、無線電、歌舞、運動、教會、各式競賽、跨年等,其實都加強了部落共同體的意識,因此也會在不斷儀式性的演練中,成為新創造的部落傳統,儀式雖然在文化上造成了規訓,但也是因為這些規訓下的共識,突顯出社群文化上的特殊性。

        當我們使用「傳統與現代」一詞時,似乎也暗示了兩者的對立性,但在實際的觀察中,傳統與現代卻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,昔日的現代成了今日的傳統,當代的一切也將成為明日的傳統,所以唯一不變的傳統就是傳統一直在改變。無可諱言的,相較於從前以緩和的漸變過程,在西化為主的現代化摧枯拉朽下,現今的演變脈動已呈驟變之姿,許多生活上的器物形式甚至差異無幾,但在新舊交替、雜合、交融的過程中,許多詮釋上的價值及操作理念,卻可能仍然貼近於傳統的想法,而迥異於外界所理解的方向,甚至進一步反向影響原初的想像,提供社會整體更多樣的創造力。

        台灣的原住民在文化的強烈衝擊下,傳統也受到原始、落後、不合時宜等污名,許多價值不斷在過去與現代間擺盪,然而問題也許不在如何抉擇,而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信心去抉擇。就像本片的伊紐特人般,他們接受了現代化的便利性,但卻以傳統抵抗現代化必須付出的某些代價,從中可以看到他們在取捨上的自信,同樣在台灣的社會中,外來的文化有其進步性的一面,但部落的價值並非盡不如人,唯有對母體文化的自信得以彰顯,傳統的延續與反向影響才有可能性存在。
060403期 060403期
◎原刊載於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060403期原動力電子報(http://atipc.homelinux.org/epaper/2006/060403/atipcpaper060403.htm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88427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