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  三月十五日的上午十點十五分,在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三特展室,推出了「力鼓百合──魯凱族霧台部落植物頭飾特展」開幕式,由主要的策展人──出身自霧台部落的巴清雄,介紹魯凱族人如何利用週遭的植物資源與生態智慧,創造出特殊的頭飾文化。這個活動是由科博館主辦,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陳列館、原住民文化園區、霧台鄉公所等單位共同協辦,特展的內容包括:魯凱族的文化脈絡、植物頭飾的起源、植物的種類及配戴方式、具榮耀象徵之植物頭飾佩戴權的取得、多采多姿的植物頭飾、植物材料、頭飾的變遷與文化傳承等主題。
060320期 060320期

        「力鼓」的發音近似霧台魯凱語的「榮耀」,「力鼓百合」就是具榮耀的百合,因為魯凱族人重視百合花的背後,其實是建立在追求榮耀的基礎上,因此百合花並非人人皆可戴,必須在符合部落的禮制規範下,才能得到部落公議認同的配戴權利,象徵男子的狩獵豐碩與女子的貞節。此一展覽所介紹的內容,主要是從巴清雄的碩士論文「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」中節選而來,透過他對魯凱族民族植物的採集及文化研究,逐步將魯凱人的頭飾文化轉譯成文字,不僅讓年輕的族人得以認識母體文化的深奧,同時也將這些嚴謹的頭飾佩戴規範,傳達給想要認識與關心魯凱文化的每一位朋友,讓大家瞭解這些規範,是魯凱人追求榮耀的根本動力,也是展現對部落群體、社會階序、倫理價值的實踐。

        魯凱人如何透過植物的頭飾規範,體現出傳統部落的價值呢?例如象徵獵人榮耀的百合花,在霧台部落的規範當中,只有當男子累積獵滿五隻公山豬,才能配戴第一朵百合花插飾,之後則必須在一次的狩獵中,同時獵得兩頭公山豬,才能被帶第二朵百合花插飾,而想配戴第三朵百合花插飾,則須在一次狩獵中,同時獵取三頭公山豬,以此類推至第五朵百合花後即不再增加,而後凡一次獵得超越五頭公山豬,或是獵物總數累積超過千隻者,便以一朵未開的百合花插飾替代。透過這樣的鼓勵機制,獵人便勇於挑戰更高的狩獵技巧,而獵人的能力表現對部落而言是正向的,因為傳統部落社會下的獵物,是透過部落共享的方式作分配,並非個人可以獨占,而獸肉是往昔不易取得的珍貴資源,因此技術高超的獵人,才有能力持續提供部落的肉類所需,所以部落透過榮譽賦予的過程,讓男子能積極爭取個人的榮耀,同時也將個人能力的展現,導向於有益部落發展的行為上。

        百合花頭飾對於魯凱女子而言是貞潔的象徵,女子透過結親、結拜與結婚等儀式,取得百合花額飾的配戴權利。結親儀式是一種約定狀態,由家長間對下一代關係的相互約定而來,凡女孩的家長跟另一家男孩家長完成結親儀式後,該名女孩便享有百合花額飾與未開的百合花插飾配戴權。若是沒能舉辦結親儀式的平民家庭,則可以由兩家平民女子相互結拜,以結拜儀式取得百合花額飾的配戴權,如果是跨越貴族╱平民階級的結拜儀式,則由貴族一方取得百合花額飾的配戴權,間接也強化了階級間的聯繫。當女子成年且以明媒正娶的儀式完成婚姻大事,除了過去已在結親、結拜儀式中取得的頭飾外,又可取得一朵百合花額飾,頭目同時也會將象徵頭目的熊鷹羽毛插飾,配戴在結婚當天的新娘頭上,以表彰新娘符合了社會的貞潔價值。

        除了百合花頭飾之外,其他具有象徵的頭飾,還有植物性的小米、石菖蒲、黃水茄、五結芒等頭飾,其意義如小米頭飾為代表此人的農事能力出眾,因為小米是魯凱人的傳統主食,因此其莊稼收穫足為他人楷模時,便以此植物頭飾作為象徵;石菖蒲在男子而言,是征戰的勇士才能配戴,就女子而言,則是與不同部落男子結親後,才能取得配戴資格的插飾。動物性的象徵頭飾,如熊皮為獵熊的勇士才能配戴,山豬獠牙為獵得山豬者才可配戴等,因此從這些具象徵性的頭飾中,便可立即明白這個人曾有哪些功業,頭飾本身即是受到部落公認的生命履歷。透過這些彰顯能力的頭飾,讓個人得以藉由後天的努力贏得尊重,化解了先天上貴族╱平民在階級權益不對等時的緊張,因為即便是地位尊貴的頭目、貴族,也必須透過親身實踐的過程,才能和平民一樣擁有這些頭飾的配戴資格。

        除了象徵性的頭飾之外,魯凱人也有非象徵性的一般頭飾,此種頭飾完全是採實用取向,並無相關的規範與制約,個人可依環境及場合的需要,自行編製合用美觀的頭飾,這類的頭飾皆以植物為材料,其特徵為花色鮮豔、清涼消暑、散發清香氣息等。雖然一般性的頭飾並沒有象徵性的頭飾般,具強烈展現個人能力的色彩,但是由於頭飾容易吸引旁人的目光,設計良好編製卓越的頭飾,往往會得到他人的稱讚與仿效,因此無形中也成為一種能力的表現方式,激發出具豐富美感卻堅持不踰矩的頭飾文化,這些特色想必也超出編製者的意料之外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部落政治、經濟、宗教與生活環境的變遷,導致傳統的頭飾規範漸漸失去制約力量,除了因認識不清而佩戴踰矩的頭飾外,對於頭飾榮耀的價值觀也產生了偏差,加上某些材質出現了不會損壞或容易取得的替代品,或是跟排灣族群的頭飾,在文化採借上導致意義的混淆等,對於魯凱人的傳統頭飾文化,造成傳承上的衝擊。由於以上的種種因素,巴清雄才會在就讀研究所期間,希望能夠整理出霧台部落的頭飾資料,而且他還有個想法,就是要把整理出的論文帶回部落,而非只是書寫出一本圖書館的收藏品而已,而這樣的想法也得到科博館王嵩山、嚴新富老師的認同,於是才醞釀出這次的特展。
060320期

        此次特展的開幕式裡,出現的三十多位魯凱族人,大都是巴清雄曾經訪問請教的前輩,而邀請他們到這個特展的開幕式,是想讓老人家親眼看看部落的頭飾知識,是足以在國家級博物館中呈現的珍寶,也是整個霧台部落的一種至高榮耀。這個特展也將會以巡迴方式回到霧台部落中,巴清雄認為讓產出於部落的東西,必須能夠回饋於部落,這樣老人家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,而年輕人也能透過博物館的展示,了解母體文化的精深奧妙,部落更可學習展示規劃工作的訣竅,因此在展板解說的設計上,也是採漢字╱魯凱語拼音的雙語方式對照,這在台灣目前的展示規劃上,應該是相當少見的吧!

        從這些與眾不同的安排中,可以看到一個在外求學、工作的魯凱人,對部落有心才會有夢,不僅一直思索著該如何將自己與部落聯繫起來,也積極的把這個夢想實踐開來,雖然離鄉在外的他,並未取得山豬勇士的頭飾佩戴資格,但在部落人的心裡,他已成功將魯凱人的精神,充分展現在山下的平地社會中。

   060320期
◎原刊載於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060320期原動力電子報(http://atipc.homelinux.org/epaper/2006/060320/atipcpaper060320.htm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88427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